因為餵藥器需要比較靠近喉嚨之處,打藥進去就能很容易地進入肚子裡,不會停在嘴巴,然後被貓吐出來。
因此在拍攝時,只要看到移工很認真開口說話,便會隨即開機錄影,但實際上他們常只是在閒聊,並不是在「認真討論」某件事。「擅離職守」的生命狀態 《工寮》裡的那棵樹,靈感來自是蔡崇隆與阮金紅共同執導的《再見可愛陌生人》,片中的無證移工靠著樹搭建出工寮,以臨時性建築表達這些人們的不確定性,卻又給了這些不確定性一個暫時能休息的所在。
本文由青少年評審團成員所撰寫。Photo Credit: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舉阮國非的故事為例,因當事人已經死亡,只剩下警方的說法,這些移工們好像永遠都不在場。這個地方是工廠,甚至還是一個片場,但這些人擅離職守,卻令他特別喜歡:「我喜歡人在怠忽職守的時候,也喜歡事情處在『脫臼』狀態,這樣你才會看到一些比較動人、比較真實的東西。他偷偷和我們分享,尋找移工的過程不困難,不用花費大批人力舉辦海選或試鏡,而是到台南公園去挖角,直接開口一句「欸我們是拍電影的,有沒有興趣演戲啊?」再加上一些後續的洽談工作,自然而然,就有那麼多移工朋友出現在鏡頭前。有趣的是,從工作坊開始,整個團隊就只有一位翻譯能聽懂移工們說的話,帶著他們進行劇本發想和表演練習,所以其實導演和劇組都無法聽懂移工的對話內容。
因為一旦開始說中文,不會講中文的人就會想請講中文的人「代言」,這麼一來,有些人的聲音就會被漸漸淡化。「因為某種躲避公權力的狀態,這些生命在那座山上就像藝術家,落下一座座雕塑作品,用藝術語言去翻譯現實正在發生的事情。例如從黨外時代開始,即在報章雜誌上以漫畫專欄批判政府,呼應社會改革力量的政治漫畫家們如魚夫、CoCo等等。
不過最根本的問題,或許還是在於這些漫畫產生的目的和性質,多半和現實緊密結合,訴求的是對眼前不公不義的改變,只爭立即見效的「當下」,而非藏諸名山的「永恆」然而追溯其源頭,那改革的種子多半來自街頭,在一群群「暴民」的犠牲和奉獻下植入民間的土壤,繼而發芽茁壯。以圖像為主體,搭配著簡潔有力的口號,在抗爭現場或者相關媒介上,發揮著傳播和鼓舞的作用,有時甚至替抗爭活動塑造出鮮明的形象。那是一幅單格的圖像,只有一隻被斬成八截的巨蛇,畫面觸目驚心,每一小截上都有英文縮寫加以標明,分別代表當時北美的八個殖民地區,配合著由三個單字所構成的洗鍊標語,呼籲北美殖民地的人民團結一心,抵抗英國殖民者,如果不能齊心協力,必將成為俎上魚肉。
這不僅是抗爭漫畫會面臨的遺憾,也是在抗爭浪潮中相關書寫或文物所會面臨的命運。近年來,撰寫多篇漫畫類型書評文章,發表於OPENBOOK書評網站,廣受讀者好評) 隨著台灣民主運動的發展和起落,越來越多人認知到,廣義的「抗爭」,無論是遊行、罷工、革命等不同形式,都可能出現在公共事務運作中。
諷刺力道十足的政治漫畫 我們依然能夠從有限的吉光片羽中,拼湊出抗爭漫畫在台灣民主進程中扮演的角色。理論上應該是要努力在學院裡討生活的人,但多半時間都耗費在與本業無關的雜事,以及不務正業的事後懊悔之中。這也是為何「漫畫」會和「抗爭」緊密結合的原因,有別於高雅藝術,漫畫從一開始即以平民大眾為主要對象,具有直觀、不受階級或知識門檻所阻隔的閱讀特性,是有效動員群眾的最佳利器。文:翁稷安(歷史學博士。
在台灣也從來不乏以畫筆挑戰威權的人們,從戒嚴到解嚴,從美麗島到太陽花運動,橫跨百年的民主追求,漫畫創作者從來不曾缺席,努力以漫畫體現抗拒強權的反叛精神。回顧漫畫的歷史,不管是歐美或亞洲,在「漫畫」定義還未成形的摸索階段,嘲諷權貴、政治人物和社會現象的「諷刺畫」傳統,一直是漫畫生成的活水源頭之一,這也形塑了漫畫的基本性格—作為社會批判者的反叛精神。就像列寧那句名言所形容:「政治漫畫是美學中的匕首。希望隨著台灣當代史的方興未艾,以及人們對「抗爭」的重新理解,可以有更多抗爭史料獲得有系統的保存。
由此可見,一幅和抗爭運動結合的漫畫,影響力跨越時空。直擊人心的感性訴求,更勝於長篇大論的分析和推演。
例如從黨外時代開始,即在報章雜誌上以漫畫專欄批判政府,呼應社會改革力量的政治漫畫家們如魚夫、CoCo等等。「天賦人權」或許多數人朗朗上口,但從歷史變遷的角度,人所擁有的自然權利/權力,從來就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著數個世代的人們,從不滿到覺醒,進而發聲、爭取而來。
對於抗爭的宣傳,能否創造出參與者同仇敵愾的共鳴,向外渲染,壯大改變的力量,才是成敗的關鍵所在。這些作品,很少被集結成書,即使有幸出版,也隨著事過境遷,較少被人提及。這也是為何近年來對於法國大革命的研究,開始將焦點轉向革命期間在民間流傳的小冊子,這些由中下層文人所編印的文宣品,降低了啟蒙哲士高遠的哲思,以更直觀淺白的形式和筆觸,在不同社會階級之間散布、傳播著革命的主張。CoCo最早在《八十年代》雜誌上作畫,成為軍警盯梢的目標,1981年一度被迫流亡美國,回國後仍不改其批判態度,他在《美麗島》雜誌發表過一系列漫畫,表達出人們對於時政的無奈,以及政府的違憲濫權。Photo Credit: Studio Incendo 抗爭中漫畫圖像的重要性 因此,在抗爭中,「圖像」往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間涉及的原因很多,從漫畫一向被視為「旁門小道」,又或者歷史研究者偏重文字的研究訓練等都是可能的阻力。
一場「抗爭」,就是在進行著理念的轉換和能量的聚合,要將高深抽象的理論,轉化為淺顯直接的訴求或口號,呼喚更多人的認同與投入,成為推動改變的力量。不過最根本的問題,或許還是在於這些漫畫產生的目的和性質,多半和現實緊密結合,訴求的是對眼前不公不義的改變,只爭立即見效的「當下」,而非藏諸名山的「永恆」。
然而,十分不幸的,這些或在示威現場發放的傳單,或在報章雜誌上刊登的政治批判和主張,並未獲得充分的保存,更遑論公開展示與進一步的研究。時至今日,當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NBA)的費城76人隊(Philadelphia 76ers)在走出長期戰績積弱不振的陰影後,仍採用這八截蛇的意象,繪製了「費城團結」(Phila Unite)作為他們重返季後賽的隊徽。
利用漫畫的圖像特性,他們把具體的時事抽象化,給予轉喻,讓讀者會心一笑,同時又完成主張的交流和立場的認同。」這些以「匕首」作畫的人,藉由他們的畫筆和巧思,在平面媒介的戰場上,成為力挺抗爭的力量。
這幅感染力強大的圖像,刊登後立刻被反覆轉載、流傳,對美國獨立戰爭造成巨大的影響,進而成為美國團結的象徵,不時被引用,作為號召國人的重要符號但即使如此,布萊恩還是在延長賽屢屢為湖人建功,也拿出了鐵一般的證據,證明歐尼爾宣稱有自己在,球隊就無法奪冠的說法是錯誤的。他完全沒有想過自己會不會無法完成這項重任。他的腳踝依然緊繃且痠痛,但他還是和歐尼爾攜手在比賽生死交關的時刻與溜馬你來我往,將比賽逼進延長,但在延長賽中,歐尼爾吃下了個人第六次犯規。
因此如果他們在下一場比賽沒有改變防守策略,我會很驚訝。突然間,湖人成了要由布萊恩率領的球隊。
這一幕與接下來的比賽,讓坐在媒體區附近的布赫看得如癡如醉。但同一時間,他有時候也會流露出讓人們想起他還只是個大男孩的面貌。
如此一來,對手的防守就不敢放空其他人來針對我。「這套體系對我們來說效果很好,」布萊恩說,「第四節時,三角戰術有時候打不出來。
」 「第四戰三角戰術發揮出很大的效果,」布萊恩補充,「我們能夠拉開對手的防守圈,我也投進了幾個跳投,並在懸崖邊緣拯救了球隊。但在湖人,這種擴大對手防守圈的策略從來沒有產生效果,溫特解釋,這是因為對手絕對不會讓防守重心離開歐尼爾,因此防守圈就會一直保持內縮狀態。」 過去在芝加哥,菲爾・傑克森和溫特在這樣的時刻會讓喬丹與隊友進行開對手後門或其他奇招來拉開對手的防守圈。「我們的進攻策略就是盡可能擺脫對方的防守壓力,」費雪述說著他的觀點,「與拓荒者交手時,我們就一直試著瓦解對方製造的防守壓力。
自從魔術強森與賈霸率領湖人在一九八八年冠軍賽戰勝活塞後,這支球隊就再也沒有在自家主場拋下過冠軍彩帶了。這個體系就是為了要讓我們能夠在比賽結束時拉開空間然後切入,因而這套戰術若要發揮效益,得靠整場比賽每個人在三角戰術中都能在進攻端製造威脅。
如果歐尼爾願意開發離籃框十到十五呎範圍的投籃技術,讓他在遠離籃框時也有取分手段,擴大對手防守圈的策略就能產生效果,但他從來沒有磨練出投籃技術。痠痛的腳踝,讓他難以嘗試攻擊籃框,只能在中距離急停跳投。
第六戰比賽的早晨,大家發現菲爾・傑克森在休息室裡敲他的爵士鼓,這或許是美國職業籃球史上冠軍賽最詭異的早晨了。歐尼爾攻下四十三分與十九籃板,令球隊以一百零四比八十七贏球。
© 1996 - 2019 百年之约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潘家